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经济管理 > 灾害风险、福利损失与政府最优救助计划

灾害风险、福利损失与政府最优救助计划

经济管理
Economic Management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本文在考虑灾害风险冲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政府随机决策模型、权衡福利与财政的得失和理论推演,得到政府最优救灾规模的多维边界。具体救助规模由刻画灾害风险福利损失的各参数内生决定。具体而言,灾害损失程度是导致灾害救助需求加重的直接原因;而消费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则会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灾害救助的需求;资本的留存情况和形成效率可减轻政府救灾的压力;灾害发生频率虽不影响最优救助规模,但会对整个社会福利产生消极影响。据此,加强灾前防御、普及灾害科普知识以及提高灾害资金运作效率,可达到减轻救助支出负担、提升灾害救助效果、增进社会的福利水平的目的。本文展示了如何设计灾害救助的最优规模,以与实际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动态挂钩。
【关键词】 灾害风险; 福利损失; 最优救灾规模;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关项目“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09JZD0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巨灾保险供给能力研究”(09YJA790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安排与实施路径研究”(11&ZD053)
引言: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受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5 年来,中国几乎遭遇了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然而,中国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无法实现巨灾风险的有效分散。政府作为灾害救助的主导部门,其救助方式和救助程度仍停留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缺乏针对救助标准和救助额度的理论指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带来的福利损失越来越大,恪守旧的灾害救助标准显然与救助需求日益增涨的现实不符。为此, 2006 年中国颁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提出了“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在动态调整灾害救助标准和完善灾害救助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作者:
田玲;高俊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