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为应对2008 年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9 月16 日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至7. 2% ,由此拉开我国上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至2008年年底,经过数次密集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利率下降为2. 25% ,一年期贷款利率下降为5. 31% ,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调整为15. 5% ,中小金融机构调整为13. 5%。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量流动性诱发了通货膨胀,从2009 年11 月开始,CPI 数值由负变正,到2010 年5 月CPI 数据达到3. 1% ,超过3% 后不断攀升,通胀压力由隐而显。针对这种情况,2010 年1 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 5% ,标志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此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12 次上调,至2011 年6 月20 日,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空前的21. 5%。然而,这一轮货币紧缩( 或确切地说,应是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 是否起到抑制通胀的效果,尚缺乏规则化的工具实现信息回馈。本文通过对麦卡勒姆规则进行中国实证检验,尝试为货币政策转换的时机选择和效果提供一个数量化的分析框架,并为我国以相机抉择为主的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可兹参考的决策工具体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