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会计研究 > 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研究

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研究

会计研究
Accounting Researc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本文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考察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更的政策后果,对不同呈报位置的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显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呈报时存在增量价值相关性,直接计入股东权益变动表时仅有较弱的价值相关性。这说明在展现经营结果的会计主表中呈报全部综合收益有助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也说明第3号解释公告显著改善了财务报告透明度,有助于减轻投资者的估值成本,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有用性,对投资者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提升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综合收益; 呈报方式; 透明度; 公允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32004,710721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0194);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研究中心的资助
引言:

【引言】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AS)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与日俱增,致使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包含了对未来事项的估计。在这个价值理念下,传统收益观基于过去交易和事项确认的当期损益已经很难涵盖资产负债表的全部价值变动,因此全面收益观应运而生。以至于在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归集了大量与资产市价变动及未来现金流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使得综合收益在公司财务报告和投融资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面收益观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收益呈报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 年,在首次实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时,由于没有正式采用综合收益概念,所以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关的资产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2009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要求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资产利得和损失与净利润在同一位置进行披露,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项目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仅就非金融业来说,2007—2010 年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利得( 持有损失) 的每股均值达到了0. 262 元/股( 0. 168 /股) 。那么,既然已经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确认资产利得和损失,为何还需要自2009 年起改为在利润表中呈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等资产利得,这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资产价格的判断?

作者:
徐经长;曾雪云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