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开放时代杂志 > 徘徊在“人民”和“人口”两个不同的概念中—最低生活保障的实地调查研究

徘徊在“人民”和“人口”两个不同的概念中—最低生活保障的实地调查研究

开放时代杂志
Open Tim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地方上贫困居民反对政府将贫困问题作为技术问题来处理的做法,但对政府做法的抵制却又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究个中原因。文章以哈尔滨附近某一工人村为例,通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工作人员与当地贫困居民之间的日常交流,揭示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作方式。低保作为党和政府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使得贫困问题变成了既可量化又可灵活界定的概念。下岗工人声言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抵制政府这样的做法。本文发现,工人的这种抵制行为,造成了政府的基层干部在实施低保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劳动能力"这一传统的社会主义标准,而非政府明文规定的"收入"水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地方制定的新的低保标准使得本应成为低保主要对象的城市下岗工人的大多数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被排除在了低保之外。
【关键词】 低保; 城市贫困; 人民; 动态管理; 量化机制;
引言:

【前言】2006 年8 月,我第一次去哈东,那里曾经是中国东北部城市哈尔滨的一个工人村。社区(Community)①主任红梅②给我看了一份厚厚的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文件的卷宗。其中一份是享受政府低保福利家庭的名单。名单上附有一些照片,全都是严重残障人士。红梅称这些人为“典型的低保户”。照片中那些手捧政府供应的大米或穿着政府发放的夹克的“典型低保户”,或是聋哑人,或是先天残障人士。我问红梅:“这些低保户里,应该有不少下岗工人吧?”我满以为会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我看到哈东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从附近一家工厂下岗的工人。然而,红梅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没有。我们社区几乎没有还能工作的低保户。”

作者:
赵文英;陈达微
作者单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中国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