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韩非用这则故事来说明“ 先王之言, 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 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 º ,郢人之所为极小, 而燕国之所为极大, 这位燕相可谓是进行了一次创造性阅读。然而, 在今人的理解中, “郢书燕说” 一词更侧重在韩非子的“非书意也” 一语, 即比喻穿凿附会, 曲解原意。贬之为穿凿附会也罢, 誉之为积极阅读也好, 在文献的解读上, 这种有意无意的“ 溢价” 现象广泛存在, 这给后人理解典籍文献和相关的历史事实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不仅如此, 文献记载本身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着对历史事实或放大、或遮蔽、或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 读者尤其是学者们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本着“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的方法与态度, 知其所以然与所以不然, 才不至于让既有文献成为我们的“所知障”。本文试以平时阅读中积累的文献记载与释读为例, 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以及读者所当采取的态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