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文艺争鸣杂志 > 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文艺争鸣杂志
Literature and Art Forum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民国的历史时空中发生发展的。无论是对现代文学史的梳理,还是对作家作品的解读,都应当引入民国史的视角,予以民国文学生态环境、生态结构与生态要素的还原。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却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或排斥民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刚刚进入历史叙述时,因为属于"现在进行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分。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民国史;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现代文学史; 旧体诗词; 正面战场; 文学史叙述; 视角; 三论; 通俗文学;
引言:

【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民国的历史时空中发生发展的。无论是对现代文学史的梳理,还是对作家作品的解读,都应当引入民国史的视角,予以民国文学生态环境、生态结构与生态要素的还原。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却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或排斥民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刚刚进入历史叙述时,因为属于“现在进行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分。胡适1922年所作《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子展1929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930年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都是把新兴文学附在历史流脉的末端。从1932年开始,“新文学”成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伍启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等文学史著述的醒目标志,而民国则成了毋需特别标明的常识。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名为“中国新文学史”的现代文学学科正式创建,民国又成为过往的历史(1)。按说要对现代文学的历史进行研究与叙述,理当正视民国史背景。但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史上,民国仿佛一个幽灵,要么隐身不见,要么妖形怪状,结果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出现了一些愧对历史的空白与扭曲。究其原因,自然不止一二,主要的恐怕是在于人们在意念中把国家等同于政府,正视民国史似乎意味着认同被推翻了的民国政府,于是,避之唯恐不及,哪个人还会斗胆以民国史视角来阐释与叙述现代文学。

作者:
秦弓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